前言
我在 1951 年首次听到统计质量控制方法(SQC)这个名词时,它还是具有改革意义的管理方法。
在那之前,我只关注于产品最后进仓时的“判断检验”,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检验成品,将有缺陷的产品挑选出来。
当我听到“信息检验”这个概念时,原有的想法“挑选不良品是检验的唯一功能”被推翻了。信息检验提倡在发现不良品时,立刻反馈信息,依据信息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了不良率。这的确是关于检验的创新之举。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这种运用了归纳统计的科学理论的方法,将会比以前的检验方式更加先进。
尽管在后来的 20 年里,我对统计质量控制的信心波动了好几回,但我对这一方法的信赖始终没有动摇过。
在 1961 年,防差错方法的运用使得从根本上消除缺陷成为可能,我意识到即使不依靠统计学的理论,也可以降低不良率,我对统计质量控制的信心下降了。不过我依然认为统计质量控制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
随着防差错方法逐渐推广开来,而且也明显地降低了不良率,我自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防差错方法运用了100%检验、达到了快速的信息反馈和采取及时的措施所致?我慢慢地相信,综合了统计学和质量控制技术以实现其主要作用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已处于次要地位。
如果信息检验要成为控制质量的佼佼者,那么很有必要实施100%全检并提高发现不良品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这样,信息检验才具有较大的价值。我认为:
1.如实施100%全检,尽管能比较彻底地检验出不良品,但同时增加了检验的时间和花费
2.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运用统计学以及抽样检验的原理,减少了检验的时间和成本
3.新的检验方法只需要积极地运用防差错方法,即使进行了100%全检,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20 年来,我一直坚信好的质量控制需要使用统计学方法,现在,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想法,并开始重新审视连续检验和自我检验。
尽管使用连续检验,自检和其它的检验技术,可以大大地减少不良品出现的机率,但我还是想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检验方式。我发现我们都是在不良品出现之后,才反馈信息,采取措施,我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检验方式,能提前防止不良品的出现。我认为缺陷都来自于错误,也许能利用某种控制机制在更早的阶段就防止错误的发生。这一系列的思考促使我第一次想到了根源检验。
事实证明根源检验与防差错系统之间的结合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1977 年,松下电工公司洗衣机分部在Shizuoka 的分厂,运用根源检验与防差错系统,其月产30,000 台洗衣机的总装线连续12 个月达到了零缺陷的目标。这个结果让我对“零缺陷质量控制”有了信心,也让我从此不再迷信统计质量控制的魔力。
在这本书里,我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这些关于质量管理理念的发展。我之所以冒险写出这本书,是因为我看到“好的质量控制必须使用统计学”这种观点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已根深蒂固。我建议这些人去想想质量控制的真正目的。
正是因为日本早期的质量控制运动对质量管理进行了改善,从质量控制圈到全面质量控制,日本的产品质量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天,日本人在质量控制领域的成就赢得了全世界的赞美,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我想以寓言的形式来讲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很早以前,人们有一个神圣的理念:质量检验就意味着要双手合十,祈祷“判断检验”这个上帝的出现。